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佛山市举报群体性拖欠工资行为奖励暂行办法

时间:2024-05-17 23:04:2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717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佛山市举报群体性拖欠工资行为奖励暂行办法

广东省佛山市人民政府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佛府办[2005]163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佛山市举报群体性拖欠工资行为奖励暂行办法》业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六月九日





佛山市举报群体性拖欠工资行为

奖励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鼓励广大群众举报拖欠工资违法行为,加大对拖欠工资行为的打击力度,实现工资支付的政府监控与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佛山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存在的群体性拖欠工资行为进行举报的个人(以下称举报人),依照本办法给予奖励。负有相应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及其直系亲属不属于举报人范畴。

本办法所称拖欠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无法定理由逾期未支付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者应得工资的行为。群体性拖欠工资行为,是指用人单位拖欠工资涉及人数在10人(含10人)以上的行为。举报群体性拖欠工资行为,是指任何个人就用人单位群体性拖欠工资的违法事实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检举、揭发或者提供主要线索和证据,便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予以受理、查处的活动。举报人应在拖欠工资行为发生之日起2年内进行举报,否则不予奖励。

第三条 市及各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举报信箱和电话,接受举报人对用人单位拖欠工资行为的举报。

第四条 举报人对用人单位的拖欠工资行为进行举报,经查证属实的,按下列标准给予奖励:

拖欠工资涉及人数在10人至30人的,奖励50元;拖欠工资涉及人数在31人至100人的,奖励100元;拖欠工资涉及人数在101人至300人的,奖励200元;拖欠工资涉及人数超过300人的,奖励300元。

第五条 对被举报的拖欠工资行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在法定时限内完成调查。经查证举报情况属实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在调查完毕后10个工作日内通过适当途径通知举报人领奖。

第六条 举报人应自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通知领取奖金之日起30日内,凭举报时已登记的能够证明本人身份的有效证件或证明到指定地点领取奖金,逾期不领奖或由于举报人的原因导致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无法联系到举报人的,视为自动放弃奖励。

第七条 各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奖励举报所需资金由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向同级政府申请解决。奖励金由各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放,具体发放办法由各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自行制订。

第八条 举报人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举报,不得故意虚构或夸大拖欠工资事实,对恶意虚假举报的相关人员,一经查实,交由公安机关处理(非故意、不知情或因不了解有关政策规定而造成举报失误的除外)。

第九条 举报人进行举报时,应提供真实姓名、联系电话及联系地址。匿名举报不予奖励。

第十条 用人单位的拖欠工资行为已被举报,其他个人就同一拖欠工资行为再次举报的,不予奖励。

第十一条 举报奖励不对外公开,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有义务为举报人保密。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



浅谈民事诉讼的程序价值

尚玉胜


  自近代社会诉讼法从实体法中分离后,程序的意义和价值问题就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不少法哲学学者开始以价值研究为中心构筑自己的法律学说。对法律程序的重视,在西方法律思想中是一个普遍现象。
  我国传统法律中程序要素非常淡薄。清朝末年从西方引进现代意义的民事诉讼法,然而在理论和观念上,程序的意义仍未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轻视程序的制约机制,不按程序办事已成为实践中的恶习,直到现在,“重实体轻程序”仍然困扰着理论界和实务界。1991年民事诉讼法尽管完善了某些程序保障机制,如管辖异议,扩大上诉裁定的范围等,然而新法典仍流露出对程序独立价值的忽视,归结起来就是缺乏对程序内在价值的认识。因此,有必要从法哲学的角度研究程序价值,这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民事诉讼程序价值通常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即目的性价值(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外在价值)。
  (一)民事诉讼程序的目的性或者内在价值包括自由、公正和效益
  1.程序自由价值。主要表现为:(1)保障法院的审判权不受外在压力的干预,保障当事人的诉权和诉讼权利不受审判权的压制和侵犯。(2)保障程序主体选择的自由,如撤销诉讼、和解等。
  2.程序公正价值。程序公正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什么是公正,如何界定其标准,有一个发展过程,即从最低限度标准到由无偏见法官审判、公开防御、程序公开等具体的公正标准。这些标准是:(1)法官中立原则。其内容是:法官同争议的事实和利益没有关联性;法官不得对任何一方当事人存有歧视或偏爱。中立原则不能等同于消极原则。这在英美对抗制与大陆法的审理制中有不同表现。(2)当事人平等原则。即平等保护和平等对待。(3)程序参与原则。其内容是:参与是自主、自愿的,而非受限制的、被迫的行为。必须具有参与机会,如影响诉讼过程的重要活动,影响裁判结果的重要活动。(4)程序公开原则。即公开审判。英国有一句古老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但要伸张,而且必须眼见着被伸张。”美国也有类似的格言。没有公开则无所谓正义。(5)程序维护原则。即诉讼行为一旦生效,要尽量维持其效力,不能轻易否定其既定内容。这与民事法律的调整方法有很大区别,排斥意思表示主义,采取表示主义或客观主义。行为人真意与表示不符,应以客观表示为准。
  3.程序效益价值:效率和效益。程序效益价值的实现:从降低诉讼成本角妻看,它要求降低诉讼费用和律师费用,缩短诉讼周期,简化诉讼程序;从提高诉讼效益的角度看,它要求尽可能利用有限的诉讼空间来容纳更多的当事人和诉讼请求,如共同诉讼,代表人诉讼。
  (二)民事诉讼程序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
  外在价值,是指实现民事诉讼程序外在目的的手段或工具。它是人们据以评价和判断民事诉讼程序在保护民事权利、维护法律秩序以及解决纠纷方面是否有用和有效的标准。它包括实体公正价值和秩序价值等价值类型。
  1.实体公正价值。通常是指裁判结果公正。它主要表现为事实认定真实和法律适用正确两个方面,否则就违反了结果公正的要求。
  2.秩序价值。它反映了秩序的强制性和排他性。它包括和平和安全两个方面:这体现为社会关系的稳定性、行为的规则性、进程的连续性以及实际结果的确定性和自缚性。
  法律秩序的形成和维护需要秩序,秩序在建立和维护社会、生产和交换秩序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程序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冲突与协调
  1.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一致性。主要体现为:(1)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性能够保证裁判结果的权威性。公正的程序能够确保案件各方参与裁判制作过程,以及对裁判施加影响,并保证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和意志自由得到尊重,使当事人从心理上接受和承认判决结果的正当性。此外,程序公正还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通过公众值得信赖的正当程序,能使裁判结果在社会公众中获得承认。(2)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性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表现为:其一,能促使民事权益争议通过文明的诉讼程序得以和平解决。其二,能实现安全的目标。安全意味着放心、信赖,而公正的程序应是值得信赖的程序。程序具有稳定性特点,经过程序作出的决定应具有强制力、既定力和自我束缚力。
  2.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冲突。主要表现为:(1)程序公正与结果公正的冲突。程序公正是结果公正的前提,在一般情况下,公正程序比不公正程序能产生更加公正的结果。然而,公正程序并不必然产生公正的结果。这是因为除程序以外因素的作用外,程序本身的科学性也是影响结果公正的因素。所以,理论和立法应将不完善的程序公正转化为完善的程序公正。(2)程序公正与秩序的矛昏。法律秩序与程序公正并不总是一致的。例如,为了维护程序原则的连续性,却不顾及实际救济手段日益变化的需要,如无独立请求权人无异议权。
  3.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协调。程序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构成了民事诉讼程序价值的一对矛盾,它涉及民事诉讼程序的各个环节和方面,涉及程序的立法和运作,涉及程序法与实体法关系的许多内容。解决这对矛盾对于理解和领会民事诉讼程序的精神实质至关重要。
  我们主张程序价值的统一观,即程序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观。不过,这种统一观并非将程序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置于绝对的水平面上,而是注重于具体条件和个案情况的不同,从符合现实最迫切需要的角度,来确定两方面价值的实现程度。这对于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理论、立法和司法实践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一些学者长期以来强调的是程序的外在价值,对程序的内在价值缺乏应有的重视。这就是所谓的“重实体轻程序”。这在立法上也有体现,如不规定违反程序的后果,甚至连强制措施也不称做制裁。在司法实践中,许多现象也反映出法官实体至上的观念。
  这种程序附属于实体的观念,反映了长时期内法学家、立法者和法官对程序的共同价值判断。就是说,只要程序的结果无误,诉讼活动就不存在问题;程序作为保证结果正确性的工具,它本身没有独立于裁判结果的价值和意义。这实际上类似于“绝对工具论”的理论观点,它客观上加剧了“轻程序”现象的发生,导致在司法实践中把实体法适用正确与否作为评断裁判情况的惟一标准,使民事诉讼程序的严肃性和权威受到极大损害。
  究其原因,“重实体轻程序”、“绝对工具论”的程序价值观,之所以在我国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与法律文化传统有关。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一直是按行政原理设计的,审判的程序性限制是以行政机构内部纪律的形式出现的,程序的遵守不是由于当事人对违法过程提出异议,而是通过上司对违法官员的惩戒处分来保障。
  要正确对待程序与实体、程序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关系,就必须克服“轻程序”的观念和做法,树立程序与实体并重的观念,而当前尤为迫切的是弘扬程序公正、效益、自由等程序的内在价值,确立民事诉讼程序的权威,这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由之路。


北安市人民法院 尚玉胜

关于协作出版和代印代发的补充规定

新闻出版署


关于协作出版和代印代发的补充规定

1988年1月17日,新闻出版署

在出版改革中,协作出版和代印、代发的相继出现,活跃了图书出版工作。但是,目前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些出版社违反有关出版管理规定,以协作出版或代印、代发的名义卖书号;一批格调不高、质量低劣甚至内容淫秽的色情图书经过协作出版或代印、代发进入了图书市场;超越规定的范围搞协作出版,造成混乱。为了排除这些干扰,以保证出版改革的顺利进行,除重申必须遵守有关协作出版和代印、代发的各项规定之外,特作补充规定如下:
一、关于协作出版
协作出版图书的范围,目前应限于学术著作、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著作;协作对象,目前应限于国家科研教学单位、机关和国营企事业单位,不能是集体或个人,协作双方要事先签订合同。严禁出版社借协作出版之名卖书号。出版社以协作出版名义卖书号的将予处罚,凡超出规定的范围搞协作出版或虽属协作出版范围之内,出版社却未经认真负责地终审、终校就把书号给协作单位的,均为卖书号行为。凡查实确属卖书号的,对出版社处以没收非法收入、罚款的处罚,情节严重者,可以停业整顿,撤销社号。处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决定,报新闻出版署备案,也可以由新闻出版署决定。
二、关于代印、代发
代印、代发是指出版社已列入出书计划,做好了发排前一切工作的书稿,由于出版社所在地印刷力量不足等因素,需去外地代为印制、代为发行图书的一种办法。代印、代发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1.出版社代印、代发的图书必须报请主管部门批准(中央级出版社报主管部委审批。各地方出版社,含大学出版社,报当地新闻出版局审批),并在报送出书计划时,注明为代印、代发,报我署备案。
2.代印、代发的图书,必须符合出版社的出书范围,按照规定需要专题报批的图书,一般不得安排代印、代发,如确需在外地代印、代发的,必须有我署正式批准出版的批件才能办理去外地代印、代发的手续。
3.出版社与代印、代发的单位要签订合同,合同应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和权利,包括注明出版社付给代印、代发单位的费用。出版社的书稿必须做到齐、清、定并终审签字后,才能向代印单位开具发排单、付印单,发给书号,发排单、付印单为一次性有效。出版社付给代印单位的费用,必须由出版社直接派人结算,不得委托他人代办。
4.代印单位必须是由当地新闻出版局批准的书刊印刷厂,发行部门不能搞代印,代发单位必须是有总发行权和书刊营业执照的发行单位,集体、个体书店不能搞代发。印刷厂除批准者外,不得搞代发,出版社之间不得搞代印、代发。
5.出版社到外地代印、代发的图书,须由出版社所在地新闻出版局开具证明信,证明信要写明:书名、书号、作者、出版社、出版方式、印数、定价,并注明是否已列入出书计划,各地新闻出版局在开具证明信时要认真审核该书是否符合代印、代发的规定,手续是否完备。中央级出版社自己委托外地单位代印、代发的图书,由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审核后出具证明,经代印、代发单位所在地新闻出版局审定,并开具相应的许可证件,方可安排代印、代发。中央级出版社由中国印刷公司统一安排到外地印刷的图书,仍由中印公司办理。
6.承印代印图书印制业务的书刊印刷厂,不得接印未办理准印手续或违背本规定的图书,不得擅自增加印数。
凡违反上述规定者,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处罚包括:警告、没收利润、罚款,及工商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如果以代印、代发名义卖书号,还可给予出版社停业整顿、撤销社号处罚。处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决定,报新闻出版署备案;也可以由新闻出版署决定。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要切实负起对协作出版,代印、代发的管理责任,按照上述规定进行审批,并对协作出版,代印、代发的活动随时进行监督和检查。有违反本规定的,对本地区的出版社有权查处,查处情况报我署备案;对外地出版社(含中央级出版社),有权停止该社在当地的有关活动,并向我署报告和提出查处意见,经我署批准后,会同当地司法、工商、财政等部门查处。